这个标题是不确切的,正确的应该是《出售“鲁迅的书”也要靠鲁迅的名气》,之所以这样明知故犯,是因为我也要靠鲁迅的名气——干吗?混点点击量呗。
我虽然自诩看过鲁迅几乎所有的作品,但前两天去书店逛的时候,我深为自己的话感到“惭愧”——以前的话太大言不惭了。但我想,不光我感到惭愧,很多人遇到这样的书,他们也应该为自己所标榜的“鲁迅爱好者”而感到“于心不安”。
只看这么两本书里的内容,你绝对不会知道这是鲁迅的“作品”。一本是鲁迅关于中国矿产的“大作”,一本是鲁迅关于医学解剖上的“专著”。
鲁迅说过他“不悔少作”,但没想到,出版商比他还要不悔他的“少作”,硬拿出来少年鲁迅的矿产方面的笔记和留学日本时候的医学笔记来出版。并美其名是鲁迅全集的补遗。
钱锺书曾调侃地说,一个“大作家”活着对普通读者的经济开支是一种“累赘”,鲁迅生前没有做到这一点,死后N年却由出版商帮他“实现”了。我不知道出版这样的书,于普通读者来讲有什么的益处?又有多少人肯买、肯读——借鲁迅名气,浪费纸张而已。有这些纸张,大可出版一点介绍当时中国矿产情况的书,大可出版一些介绍当时日本医学概况的书——不论哪一种,都比出版鲁迅这方面的书有意义。因为我们要了解矿产和医学,鲁迅是不行的。鲁迅不也说,听名家讲话,只能听他擅长的一面,不可因为是“名家”,而听信他“业外”的领域。比如,你不能听刘翔讲数学,不能佩服陈景润的跨栏跑。
当然,我这里太认真了,中国人么,哪能认真?一些书出版了就不是为普通读者考虑的,出版就不是为了阅读。而是为了某些人的面子,书不光有“读”的功能,还有“炫”的资本,使他们可以说,“我家里有一套装桢精美的鲁迅全集,不光这些,还有两大本补遗呢。”我不免再往他脸上贴点金——还要加一句:不光补遗,还是他妈的矿产和医学领域里的补遗呢,牛吧?